
光动力疗法(PDT)作为一种极具前景的癌症治疗方式,以微创、可重复、耐药性低和时空精准度高著称。然而,传统光敏剂存在诸多问题,如脱靶毒性、肿瘤缺氧环境影响疗效,以及在肿瘤部位积累不足或滞留时间短等,这些缺陷严重制约了光动力疗法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体积大、浸润性强的实体瘤效果有限。我国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及辽宁滨海实验室的联合研究团队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将靶向EGFR的纳米抗体与智能光敏剂偶联,开发出自报告型光动力纳米抗体偶联物(MNB-Pyra Nbs),成功实现“精准递送-实时反馈-长时治疗”三位一体的突破,为大体积肿瘤治疗提供了革命性方案。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表皮生长因子的细胞增殖及信号传导受体,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型受体,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表面,主要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过程。同时,该受体是非小细胞癌、胰腺癌、乳腺癌及肾癌等恶性肿瘤的检测标志物之一,当EGFR基因突变或过度表达时,可导致受体持续激活,引发EGFR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驱动细胞异常增殖而促进肿瘤的发展。

近年来,纳米抗体凭借其小分子量、高稳定性和易工程化等优势,在医学、生物学及工业领域展现出多元应用。在医学领域,其通过放射性标记或荧光探针技术提升肿瘤影像诊断精度,并作为靶向药物载体精准递送化疗药物或免疫治疗分子(如抗HER2、EGFR纳米抗体),同时助力COVID-19等病原体的快速检测;在生物学研究中,纳米抗体既可充当“分子支架”解析复杂蛋白结构,又能与纳米材料结合开发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或整合至基因编辑工具中优化CAR-T细胞疗法;工业领域则利用其低成本原核表达优势,规模化生产高效药物载体及工业酶固定化探针,显著提升生物制造与检测效率。这种多功能特性使纳米抗体成为跨学科创新的关键工具,对羊驼免疫及纳米抗体筛选的需求与日俱增。